詠春歷史
Mindful Wing Chun的傳承可以追溯八代直到詠春的創始人五枚大師祖。以下內容摘錄自徐尚田的著作「詠春寶典」,講述了五枚大師祖的故事和她創造出這派瑰麗武學至寶的過程。
「五枚大師、至善禪師、白眉道人、馮道德和苗顯被尊稱為「少林五老」,均為清代康熙年間武術奇才,各身懷絕學。五枚大師更於晚年創出詠春,首傳於嚴詠春,再一脈相承至葉問宗師,並由葉問宗師拓展至世界各地,流傳盛極。其發展之迅速自有獨特之處,惜歷來並無書籍文獻記載有關五枚大師祖創拳時之思維、理論和心境,好使廣大學習者欣賞和領路,由此感到美中不足。
根據葉問宗師口述,五枚大師創拳時之過程,實為我輩習詠春拳者難得而寶貴之資料,有助加深對詠春拳之認識。筆者不敢自珍,決意將之記載留存,以增後世詠春弟子對五枚大師祖的懷念與景仰。
五枚大師祖浸淫於武學數十年,經常與少林諸老相敘,對各種武術認識甚深。由於五枚大師祖是女性,體力遜於男性,尤其在晚年期間,生理已逐漸衰退;於此時要創造一派拳術,決不會以體力作為取勝之道,反以毋須耗力為基本構思原則,才有突破性的創作。
如以兵行險著,詭譎招式作為致勝之本,雖可省卻不少力氣,但若被看破也易招失敗——智者不取,從正途而又穩健的架式中著手,才是理想的創新拳術。
要達到此種理想的拳術,一定要有突破性的結構組合。首先要有良好的省力結構,其次是利用自然力量為推動力的來源,再三是如何運用此堅韌的架構和自然的動力組合來發揮強大的攻防力量。
在理論上如果能創出一派拳術包含上述三種架構,相信可以成為一派有突破性的理想拳法。五枚大師遂決意閉關潛心思索,終於悟出一套完整的構思,作為創拳的基礎。
其理如下:
- 以兩點之間直線最短為攻擊法則
- 以圓拱形的架式為省力的結構
- 以身體重量為基本推動力
- 以旋轉速度為發力原則
基於上述構思,五枚大師祖創出三套詠春空手套拳:「小念頭」、「尋橋」和「標指」。既然創造了符合自己構思而又有突破性的套拳,五枚大師祖於是按不聯繫,以引證和改良,直臻完美境界。當感覺到能將自己的構思按步實現時,整個人也溶於成功的喜悅之中。」